蓝宝石长晶方法介绍
自1902 年用焰熔法得到第一颗人工宝石至今,各种人工生长蓝宝石晶体的工艺不断发展,诞生了焰熔法、提拉法、泡生法等十余种晶体生长方法。这些方法各有利弊,应用领域各不相同。目前工业化应用的主要工艺有热交换法、泡生法、提拉法、导模法以及 VHGF 法等。
1、提拉法(CZ法)
先将原料加热至熔点后熔化形成熔汤,再使晶种接触到熔汤表面,在晶种与熔汤的固液界面上因温度差而形成过冷。于是熔汤开始在晶种表面凝固并生长和晶种相同晶体结构的单晶。晶种同时以极缓慢的速度往上拉升,并伴随以一定的转速旋转,随着晶种的向上拉升,熔汤逐渐凝固于晶种的液固界面上,进而形成一轴对称的单晶晶锭。
2、泡生法(KY法)
其原理与提拉法一样,先将原料熔化,再以晶种接触到熔汤表面,在晶种与熔汤的固液界面上开始生长和晶种相同晶体结构的单晶,晶种以极缓慢的速度往上拉升,但在晶种往上拉晶一段时间以形成晶颈,待熔汤与晶种界面的凝固速率稳定后,晶种便不再拉升,也没有作旋转,仅以控制冷却速率方式来使单晶从上方逐渐往下凝固,最后凝固成一整个单晶晶锭。
3、导模法(EFG)
导模法是将原料置于铱坩埚中,由射频感应加热线圈加热原料使之熔化,于坩埚中间放置一铱制模具,利用毛细作用让熔汤摊平于铱制模具的上方表面,形成一薄膜,放下晶种使之碰触到薄膜,于是薄膜在晶种的端面上结晶成与晶种相同结构的单晶。晶种再缓慢往上拉升,逐渐生长单晶。同时由坩埚中供应熔汤补充薄膜,由于此薄膜之边缘受到铱模所限定,并扮演持续喂料以供晶体生长之用,所以称为限定边缘膜喂法,简称导膜法。
4、热交换法(HEM)
热交换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热交换器带走热量,使生长炉内形成一个下冷上热的纵向温度梯度,通过控制热交换器内气体流量及加热功率的大小来控制温场,从而实现晶体的生长,其实质是熔体在坩埚内的直接凝固。
将装有原料的坩埚放在热交换器中心,籽晶置于坩埚底部中心,加热坩埚内的原料至完全熔化,由于氦气流过热交换器冷却,籽晶并不熔化。待温场稳定后,逐渐加大氦气流量,从熔体中带走的热量随之加剧,使熔体沿籽晶逐渐凝固并长大,直至整个坩埚内的熔体全部凝固。
其他
一、GaN外延层的衬底材料1、SiC与GaN晶格失配度小,只有3.4%,但其热膨胀系数与GaN差别较大,易导致GaN外延层断裂,并制造成本高,为蓝宝石的10倍2、Si成本低,与GaN晶格失配度大,达到17%,生长GaN比较难,与蓝宝石比较发光效率太低。3、蓝宝石晶体结构相同(六方对称的纤锌矿晶体结构),与GaN晶格失配度大,达到13%,易导致GaN外延层高位错密度(108—109/cm2)。为此,在蓝宝石衬底上AlN或低温GaN外延层或SiO2层等,先进方法可使GaN外延层位错密度达到106/cm2水平。一般来说,蓝宝石单晶的位错密度达到104/cm2数量级,就对GaN外延层位错密度(108—109/cm2)影响不大。